文章摘要
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和市场环境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许多企业通过收购拥有先进技术和最佳管理实务的成熟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和市场环境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许多企业通过收购拥有先进技术和最佳管理实务的成熟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发展。
据普华永道10月2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实现显著增长,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671宗,几乎是去年全年交易数量的两倍;交易总金额逾1600亿美元,其中单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额交易逾30宗。
民企发力赶超 行业结构优化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购并服务合伙人唐迅分析:“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畅通的融资通道和快速增长的财务投资者。”
虽然国有企业受益于政府支持,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走出去”的企业,但如今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很多领域已经开始反超国企。根据瑞银统计,早在2014年,民营企业超1亿美元以上的海外收购/并购,在数量上已达61宗,而国企只有51宗。2015年这一态势得以延续。同时,在对外投资总额上民企也正在赶上国企,2015年单笔超1亿美元的并购总额中,民企已占40%。今年前三季度,普华永道报告称民企第一次在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上双双赶超国有企业,占2016年前三季度总交易金额的一半,达809亿美元;按交易数量衡量,民营企业在2016年前三季度的活跃度接近国有企业的5倍,高达449宗,而国企为95宗,剩下的127宗由财务投资者(PE和保险公司)完成。
分析指出,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经营体制灵活,“船小好调头”,在国内实体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表现得比大型国企、央企更具活力和务实弹性。同时,民营企业受到目标国的安全审查概率较低,即便有审查,其严格程度也较国企略为宽松,不仅大幅提升了投资或并购交易的成功率,亦为后期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在海外投资相对低成本的刺激下,民营企业更积极地通过海外并购寻求业务增长及板块多元化。
在投资标的方面,跨国并购的热点行业显著转移,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中国公司最初的对外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矿产,但随着这类产业基本面的恶化,其所占对外投资的比例也逐年减少。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媒体娱乐等新兴领域以及高端制造业的海外并购数量占比则不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目的从以“寻找资源”为主,逐渐让位于更加注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品牌以及跨国市场份额。
普华永道特别提到了中国民企在媒体娱乐行业的突出表现,2015年前三季度内地民企海外并购媒体娱乐行业的交易金额为33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前三季度增长到了263亿美元。比如,近年来兴起的中国资本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的浪潮,以及以万达为代表的投资海外影视公司的趋势。
磨刀不误砍柴工 企业应充分熟悉目标市场
中国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围猎”,在中资企业掀起全球并购高潮之际,多项一波三折、中止甚至告吹的交易表明,中资的跨国超级并购绝非坦途。
路透报道称,2016年上半年交易规模排名前20位的中资企业并购仅完成7宗,中途退出的交易有4宗,其余9宗尚待完成。中企海外并购势头固然生猛,但多起交易受阻暴露了中资并购外企过程中出现的如融资、监管、价值观、企业文化、敏感资产所有权等问题。
跨国并购案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谈判过程漫长艰辛,且不时有意外发生。面对海外企业对中资透明度的严格要求和国外政府不断加剧的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多位专业人士建议中国企业在决定“出海”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如果你希望赴美投资,那么就必须要了解CFIUS”,作为中企赴美投资的拦路虎之一,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曾经多次在收购案中扮演重要角色。孖士打律师行华盛顿办事处合伙人、国家安全业务组联席主席John Sullivan在接受财经网记者采访时表示,CFIUS的一个重要审核领域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点基础设施,比如海港、能源管道、机场等。“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投资目标是什么、哪些项目是需要由CFIUS审批的。”John指出,“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美国的基建在有些方面已经落后了,大量的公路、桥梁是在二战以后建设的,距今已经有五十年到七十年的历史,其实很多道路、桥梁、铁路的重建项目是不需要CFIUS审批的。”
即使谈判顺利,最终收购成功,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也仍然面临在适应目标市场和管理风格方面的困难。孖士打的律师建议,企业应该充分了解收购目的国的法律和税务,比如对劳动者的保障和工会的情况等,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差较大。企业在整体规划时就要针对各个国家投入时间和精力,聘请熟悉相关事务的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来进行交易前的尽职调查、架构整理和交易后整合,否则将无法获取并购交易的全部效益。
中企投资为发达市场带来活力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进入提供了机会。”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经济学教授克拉艾斯说,经济持续低迷的欧洲应欢迎外来资金,以应对欧债危机后需求低迷、投资不足的困境。“此外,由于自身投资不足,欧洲在创新研发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来自中国的资金有助于帮助企业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德国《商报》专栏作家马克菲尔表示,面对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行为,有的人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见,认为中国觊觎德国的技术与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根据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项研究,中国投资人往往最能确保德国企业的就业岗位,而不是人们担心的转移技术、大肆裁员。贝塔斯曼基金会亚洲专家豪舍尔特直言:“德国公众对中国投资人的怀疑是毫无根据且不恰当的。”豪舍尔特指出,中国企业接管的常常是破产或濒临破产的德国企业,不仅给企业本身,也给在企业的员工带来了希望。
克拉艾斯认为,中国政府积极支持“走出去”的战略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外向性。“政府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开拓新的市场,收购业已成熟的国际公司,有益于中国实现产业升级。”
亚洲浪潮,博鳌视野
“立足亚洲,面向世界” 传递论坛最新动态,促进亚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对话的传达者,亚洲共同发展的瞭望者。
添加新评论